中国是世界上养羊大国,1999年末全国羊存栏27925.8万头,其中绵羊13109.5万头,山羊14816.3万头,均居世界第一位。养羊业是畜牧业的重要部门,我国羊的遗传资源非常丰富,其特点是绵羊、山羊其生产方向都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以产毛为主,又有以产肉为主、有产裘羔皮,也有专用产奶的羊品种。绵羊被毛有产细毛的、超细毛的,也有产半细毛和异质粗毛的。绵羊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西北部地区--北温带内陆地区,山羊则广布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生长在西北部高山区和北部高原区的山羊被毛中的底层绒毛称为山羊绒,其纤维手感滑腻、柔软、富有光泽和弹性,是珍贵的纺织原料,山羊绒产量和质量我国均居世界首。
我国绵羊业在上半个世纪从无到有地发展了细毛和半细毛羊,这与建国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各地原有绵羊品种的基础以及对自然生态条件可适应性有关。在羊的育种工作中主要是选择适应性强,生产性能需要提高的本地羊,如蒙古羊、哈萨克羊、藏系羊与引入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先后育成了中国美利奴羊、新疆细毛羊、东北细毛羊、云南半细毛羊等优良品种。这些工作使养羊生产者增加了收入,更为毛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特别在80年代初实现了国产细羊毛自给。
在云南利用引入半细毛品种羊与当地藏系绵羊杂交,培育了云南半细毛羊,在四川省利用吐根堡山羊与本地麻羊杂交,培育了肉用型南江黄羊。在陕西省利用本地山羊与引入的萨能奶山羊杂交培育关中奶山羊。总之,长期以来我国养羊生产者以出售羊毛羊绒,自宰羊的皮张和淘汰羊做肉用获得收益。由于以产毛,皮为主的养羊业生产初级产品只有通过工业加工才能进入市场。养羊的产业链条不可能延伸到毛纺或裘皮、鞣制工业中去,因此形成产业化的速度相对缓慢,难度也大。其出路在于对羊毛、羊绒进行质量检测,生产者在出售前对产品分等分级,提高质量,实行优毛优价,才可促进优质高产细毛、超细毛和绒山羊业的发展。
近10年来,由于引进肉用波尔山羊杂交改良本地山羊取得较好的效果,带动了对体格不大、日增重慢、出栏率低的绵山羊改进肉用性能的热潮,于是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部分牧区,多元经营的以引种扩繁肉用种羊的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大量兴办起来,他们出售纯品种肉用种羊,促进了各地利用肉用品种羊改良杂交本地羊,有的已形成肉羊产业化经营,并发了羊财。
我国的一些珍贵特色品种--卡拉库尔羔皮羊、生产二毛裘皮的滩羊、贵德黑裘皮羊、生产青猾皮的济宁青山羊在20世纪50~70年代都曾有过辉煌,当时各个品种不但数量增加,经过选育质量也有所提高,这类羊都是在特定生态环境下、一定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特定的市场要求下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需求下降,这些品种数量急剧减少,到目前仅处于保种维持状态,部分地区也有用肉用品种改良成了生产肉用羊的杂交母本。
在肉羊业发展中具有强大生态适应能力的本地粗毛绵羊是应当特别重视的产肉资源,如内蒙古地区的乌珠穆沁羊终年放牧饲养,6月龄体重可达35~40千克,新疆阿尔泰大尾羊终年转场放牧,每年行走数百公里,羔羊生后不久即随母羊放牧长途跋涉,到断奶时体重可达30~40千克。呼伦贝尔羊经过半个世纪的选育,特别是近20年来的本品种内选育提高,于2002年由自治区命名,该品种在大兴安岭以西呼伦贝尔草原特定的生态条件下培育形成,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强大的抗逆性,在出现白灾积雪20厘米的草原上,能刨雪啃草,它的死亡率为细毛羊的1/4,母羊保育性强,羔羊生后在天然草场放牧至4月龄公羔增重172克、母羊168克,断奶时公羔体重25.05千克、母羔23.96千克,8月龄出栏体重公羊可达40千克以上,母羊35千克以上,据报导,这种羊瘦肉也比较多。
通过上述对中国养羊业特点的概述,可以看出:
(1)我国绵山羊的遗传资源十分丰富。
(2)本地绵山羊由于所处生态环境的长期作用和低投入的饲养管理,常常具有强大的抗逆性和对当地生态环境及饲养管理条件的适应性。
(3)本地品种羊生产性不高,繁殖力较强,又常具有很好的综合开发潜能,可以通过引种杂交或在品种内定向选育提高生产性能。
(4)各种用途养羊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市场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需求变化会引发养羊生产方向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又必须是在原有动物生产性能的基础上,并符合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5)羊的多样性属于家畜多样性之内,也同属于生物多样性范畴。20世纪人类意识到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环境,人类不可能独霸。人对食品与农业的需求中,家畜以肉、蛋、奶、纤维、农肥和动力等各种方式来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其中就有养羊业的重大贡献。
(6)养羊科学发展在微观上讲是畜牧生产技术的一个分支,又是畜牧经济学的具体内涵,从宏观上看,发展养羊必须依据动物生态学的原则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及相应的组织形式。
(7)在养羊业发展中,要改变某种羊的生产方向,大幅度提高某种产品的生产力,通常是引进外来品种,用杂交改良的办法使优良品种的遗传性在后代中表现出来。引种--杂交--获得具有新遗传特性的后代,从而提高群体的生产性能。
(8)引种杂交是改进后代的手段,引进种畜的性能和个体品质是引种成功与否的关键,引种的核心是种畜的质量并正确地利用它的遗传特性。
遗传是生物的一种属性,是生命世界的自然现象,遗传与变异构成了生物进化的基础,现代社会就是要依靠遗传学来解决农、林、牧、渔的品种改良和提高生产力的问题,但为了提高生产力又必须十分重视动物的生态适应性,而适应能力在遗传学上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改变。要防止提高了动物生产力,但由于不适应环境难以存活,而造成损失的现象出现。这是我国畜牧业多次引种育种中应吸取的教训。
引种和要求高的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追求,人们会越来越依赖引进品种去替换本地品种,这样就走入"革新中的误区"。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世界动物"遗传资源状况报告编写框架中指出:本地家畜很少被积极利用和开发,正在被高投入-产出生产系统的进口品种所取代,这是破坏多样性的最大因素,而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保证未来食物安全低成本的方法,随着当地家畜品种的消失,食物安全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受到严重威胁。
汤逸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养羊科学专家,汤先生早在30多年前就特别重视保护我国的畜禽品种资源。作为家畜生态学的一代宗师,他认为任何一个家畜品种能在某一个地区生存数千年之久,表示有机体和外界环境条件的统一性已达到极完善的程度。因此,具有很强的地方适应性是一个优良品种极为重要的特征。优良种畜只有适应当地生活条件,才能提高生产,否则就不能发挥其优良性能。关于如何引种,汤先生多次强调引进前应充分调查其所需自然环境条件、饲养管理条件、弄清生产性能、常见疫病和寄生虫病。购入之后应放在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科学饲养和繁殖。否则往往多病多死,难免失败。引种要使内因和外因矛盾着的双方统一起来,才能顺利地发展生产。先辈的学术思想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缅怀和思考。
当前我国的养羊业以优质细型细毛羊、肉用羊杂交利用及绒山羊品种选育和引进高产品种改良本地山羊这三个大方向正在蓬勃发展,我国自1996年1月农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以来,将品种保护及种畜生产管理工作都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羊的品种保护名录已明确下达,种畜管理条例也已公布实施。在诸多政策指导下,我国养羊业已取得了许多成就,今后也一定更加辉煌。
在养羊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不一定符合各地的实际,仅供参考:
一、关于细毛羊和超细毛羊的发展问题:
20世纪后半叶我国养羊业十分重视细毛羊的发展,先后育成了十几个细毛羊品种,羊毛细度都在60~64支,这类羊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继引入了澳洲美利奴羊进行杂交以提高其羊毛长度和净毛产量。从2003年南京羊毛市场上看,目前国际上细羊毛供应量逐年下降,今年澳大利亚的产毛量已是近50年来的最低点,而且近年来澳大利亚气候干旱,羊毛质量中土沙量明显增加,高洗净率的羊毛偏少、强力不高、细度细、弱节毛增加。而优质国毛销售则人气兴旺 ,特别是优质细羊毛细度在21.5微米以下的成交额达82%,净毛平均成交价52.6元/千克,折旧毛31元/千克,其中新疆一批600吨细度为20.38微米、长度为91mm、洗净率62.7%的优质细毛得到买主多次竞价,净毛价位高达56.8元/千克。目前,60支的羊毛平均价39900元/吨,64支53300元/吨, 66支60500元/吨。近年来优质羊毛价扬受宠形势喜人,这说明有发展条件的地区仍应大力发展细毛羊,并且优质羊毛应在原地分级精选上市。我国每年生产的羊毛仅及全国用毛量的1/3,即优质羊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从解放后一直努力发展起来的细毛羊不应因掺杂使假或一定期间内的比价不合理而放弃,在细毛羊产区用粗毛羊"倒改"是错误的,但发展细毛羊必须要以质优取得信誉。入世后工业使用外毛国家不再补贴,外毛进口要加运费,国内毛纺企业对国毛利用空间很大,因此细毛羊产区仍应不懈地提高国毛质量。生产优质细毛羊需要比较干旱的条件,适宜在粗饲料质量好、品种多的环境,特别是干旱、饲料不足、风沙大的地区难以养好优质细毛羊。澳大利亚在南澳和西澳干旱地区也往往给羊穿上羊衣。发展超细型羊即细度在19微米以下(80支以上者),需要在气候比较温和,天然牧草丰盛,雨量不低于500mm的地区才能适应。在雨量少(低于300mm)、风沙大的干燥地区要慎重发展,防止损失。
二、关于肉用羊发展的问题:
目前,我国绵山羊肉用羊的发展处于鼎盛阶段。近20年来大量引进肉用波尔山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夏洛来羊、特克赛尔羊等品种,种羊生产处于高热状态。这些种羊在农区、半农半牧区、部分牧区与本地羊杂交,生产的一代杂交公羊做肥羔出售,母羊常常留种生产三元杂交或级进杂交种,这类高代杂交羊也有做种羊出售,结果必然降低肉用种羊的杂交效果,影响极坏。对于杂交代数,也众说纷纭,有的还拟利用外国品种培育新的肉用羊品种,这种想法实在是短期内难以实现,因为培育一个品种至少需10~15年。
肉羊产业的大发展对我国羊肉生产无疑是件好事。由于发展专门化的肉羊生产,改变了我国羊肉生产的固有模式,即养羊产毛淘汰吃肉的状态。由于有了6-8个月龄和10个月龄的羔羊上市可以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羊肉的质量,当前,世界上著名的肉羊品种作为杂交亲本几乎都被引进来。但我们对各品种在中国的利用情况,对其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适应表现,还缺乏明确认识,所以应当对引进的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杂交效果系统地总结一下,如与不同本地羊杂交效果的比较和投入产出比,将饲料生产或供应模式加以规范化,对不同品种的适应性等加以总结,以便有科学根据地指导群众肉羊生产发展实为上策。
生产羔羊肉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我国多胎的小尾寒羊、湖羊、本地粗毛羊、杂种细毛羊都可以做为杂交母本。生产的一代杂种羊做经济利用,在达到35千克以上时即可出栏,这样生产的羔羊肉是比较简单的杂交利用方式,所生产的羔羊在越冬前出栏。可降低饲养成本,而且肉质较好。另外中部地区的黄淮山羊,南部的隆林山羊,雷州山羊等都可以作为肥羔生产的母本,与波尔山羊杂交生产山羊肥羔肉。二元杂交利用时关键是要对本地羊进行保种繁殖,即在配种计划中每只母羊一生中应生产1~2次本品种羊,以继续补允羊群。对杂重中奶水差,育羔不好的母羊应以杂交利用为主,不应让这样的羊留有后代,只要对本地品种逐年进行淘汰不良个体,如小尾寒羊是优良的地方品种,多胎、体大、繁殖季节长,但也有体小、奶水不好的,对小尾寒羊中不具备品种特点的羊,通过杂交利用限制发展,不断选育就可以使本地品种的种性有所提高,达到可持续利用之目的。
三、关于种羊生产问题:
种羊是优良遗传特性的携带者,种羊场的羊群质量关系到面上羊的发展效果,而且无论纯种繁育、杂交育种或杂交利用,种羊的质量都是最关键的。值得一提的是,如我国在波尔山羊的引种中,只注意头颈为红褐色、鼻梁隆起并有白斑、耳长过嘴是不够的。作为肉用山羊的种羊,首先应具有肉用体型、背腰平直、后躯丰满、胸部突出、颈肩结合良好、肌肉附着部位充实,同时要求公羊睾丸围大、质地柔软并有弹性,母羊乳房柔软,乳头对称等。肉用绵羊的种羊也应按各品种标准选择具有肉用型的健壮个体,公羊更应具有雄性悍威。在任何一个品种内个体间总是有差异的,不是纯种羊的后代必然都可以当种羊用。养羊的目的主要是获得产品--羊肉、羊毛、羊绒、羊皮(毛皮、板皮、裘皮)、羊奶等。种羊只能在公母羊质量都在本品种内特一级为主体的种羊场来生产,种羊生产场要有国家颁发的种羊生产许可证,而且出售的种羊都应有系谱记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稳定的遗传能力。育种工作就是要把那些符合人们需求的优秀动物个体挑选出来,控制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动物个体生产后代,使其后代逐代得到提高;通过公母羊的选配克服羊群中存在的不足,发扬优势,使种羊群在性能保持和提高中更趋于一致。种羊的生产投入比商品羊要高,凡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种畜生产,例如澳大利亚考林斯维尔种羊场所生产的种羊对全澳影响极大,他们采取开放式育种,全场有5万只羊,而生产种公羊的母羊,仅是精选出来的4000只,这些母羊每年都是从最基层的羊群中按质量遴选,淘汰补充,并且全澳在品种协会的组织下,年年进行种羊评比和拍卖,以激励种羊生产者相互学习和交流。
我国在肉用羊发展中出现了"炒"种热潮,已持续将近十年,从小尾寒羊做肉用开始,到波尔山羊以及各品种肉用羊的"炒作",近来又波及到了细型细毛羊和绒山羊,更奇怪的是我国人工授精曾大力推广过,但是目前公办的配种站却所剩无几,而私人配种站则采取愿者上钩的办法由市场运作,技术较复杂的胚胎移植技术如今盛行起来,许多种羊场通过胚胎移植来快速扩繁纯种羊群,利用当前肉用种羊不多、种商差价大的时机牟取暴力。
然而凡事都应一分为二。这种状况的好处是科技进步快,高新技术直接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肉用种羊快速增加,缺点是肉用种羊品质参差不齐,生产状态亟待规范,所以希望在畜牧协会养羊分会成立后,会员们能对涉及全国养羊发展大局的事情加以研讨,经营相同品种的种羊场间建立起联系,以促进中国种羊业的正常发展。使我国肉羊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固有粗毛羊中肉质较好、早期生长发育快、抓膘能力强,具有强大的适应性的品种更应给予高度重视,这可能是今后保证羊肉食品安全,生产有特色羊肉的有很大开发价值的种源。